首页 > 革命故事 > 《救亡日报》桂林复刊

《救亡日报》桂林复刊

2017-08-11 09:11:00 来源:本站

1937年8月24日,在日军攻击上海的炮火中,《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救亡日报》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实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周恩来曾指示该报总方针是“宣传抗日、团结、进步,要办出独特风格,办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喜欢看的报纸”。

随着上海、广州沦陷,《救亡日报》辗转迁移。1938年11月7日,夏衍带着报社同人迁至桂林,筹备复刊。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周恩来、郭沫若相继到达桂林,会见白崇禧,提出《救亡日报》在桂复刊等问题,白表示支持,并资助200元。而夏衍亦到香港筹款,获海外华侨捐赠1500元港币。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以公开合法的身份在桂林复刊,报社事务由夏衍主持,社内建立中共支部,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社址在太平路12号的一幢简陋的平房里,房东姓陈,《救亡日报》租住办公,报社人员一律吃大锅饭,不拿薪水稿费。这里很快成了各地流亡桂林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的通讯联络、碰头和临时落脚的地方,没地方住就在报社打地铺睡地板,碰上吃饭时间,一起吃大锅饭,给报纸写稿或帮忙,也一律不给报酬。

为在桂林站住脚,扩大影响,复刊后的《救亡日报》整顿和改革版面,加强发行管理工作。夏衍主持“每日评报”制度,每日报纸印出来,从版面安排,到新闻内容、形式以及误植、衍文,一一批点,征求大家意见。报纸8开4版,一版每天坚持一篇社论或时评,基本由夏衍负责,内容从国际大事、抗战形势,到社会风气、人民生活;二版主要登国内政情、广西和桂林的社会消息;四版除固定的“文化岗位”,也出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专刊。同时,利用文化界的关系,约请在桂或外省知名人士撰写文章,以“本报特稿”发表,宣传抗战,鼓动民众,成为桂林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救亡日报》从最初的2000份增加到3000、5000份,最高时达到8000份,还在白面山建起了自己的印刷厂,设立了出版社。

        1941年2月28日,在桂林出版了两年一个月又十八天的《救亡日报》,因为皖南事变而被国民党查封停刊。作为一份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救亡日报》坚持宣传民主、团结、抗战、进步,真实报道抗战形势,反映民众抗日心声,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张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