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研究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在桂林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在桂林

2017-08-11 09:12:00 来源:本站

田汉(1898—1968),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田汉曾经4次来到桂林,通过戏剧宣传大力支持抗战,留下了一段华彩足迹。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艺宣传处负责人田汉率领平剧宣传队第一次到桂林,工作生活了5个月。短短时间,“把舞台当做炮台,把剧场当做战场”,新编排演了《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等,演出内容新颖,鼓舞民心士气。在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的关键时刻,田汉率队以一种战斗姿态出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积极协助夏衍为《救亡日报》筹集资金。

1940年春,广西昆仑关大捷之后,田汉带抗敌演剧队到广西访问演出,第二次来到桂林,短暂逗留。1940年秋,前往重庆时借道桂林,第三次停留桂林。期间,田汉与欧阳予倩观看《桃花扇》,探讨桂剧改革;同夏衍、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一道筹办《戏剧春秋》,担任主编,大力介绍抗战戏剧理论、提供抗战戏剧剧本、交流戏剧工作。

皖南事变后的桂林文化运动一度处于低潮。为创建新中国剧社,1941年8月,田汉毅然带上老母和幼女,从南岳移居桂林,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戏剧活动的开展。第四次桂林之行,直到1944年9月,日军入侵桂林前夕大撤退时才离开。

田汉一住下,就立即投入新中国剧社的创建活动。搭班子,搞排练,导演《大地回春》,为新中国剧社打响了第一炮。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结合抗战新形势,提炼新主题,创作话剧《秋声赋》,通过写一位文化人的情感矛盾,最后走出阴霾,走向抗战的经历,反映了当时许多文化人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经历、心声与生活。为保证按时演出,田汉边写作,边排练,甚至直接在蜡纸上写剧本,成为新中国剧社的主打剧目,赢得极高的上座率。接着,田汉又赶写了《穷追一万里》;和夏衍、洪深合作写出反映人民爱国热情、暴露豪门罪恶行径的四幕话剧《再会吧,香港!》(《风雨归舟》);田汉还写了《黄金地带》《少年中国》两部剧本,以及活报剧《怒吼吧,漓江!》,历史剧《双忠记》《岳飞》《金钵记》等。这些剧作,在内容上揭露社会黑暗,鼓励奋斗,积极宣传抗战,富于战斗性。田汉的加盟和指导,使新中国剧社站稳脚跟,直至抗战结束解散,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章。

在桂林,田汉和欧阳予倩等文化人一起还筹划了更大的项目,这便是1944年2月15日开幕到5月19日闭幕,历时三个月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即西南剧展,共28个戏剧团1000余人出席,演出60余种类型剧目170场,观众10余万人次,为中国戏剧运动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1944年7月,日寇压境,桂北吃紧。田汉挺身而出,组织成立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协会,发表了题为《怎样建立我们的心防》鼓舞人心的报告,并组织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自告奋勇担任总领队,开展街头宣传和募捐,在桂林下达第二次疏散令的情况下,毅然带着80多个文抗队员反其道而行,北上兴安、全州前线,慰问将士,宣传民众,鼓舞信心,积极支援抗战。抗战期间田汉在桂林前后5年多的时间里,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文艺家的赤子丹心。

(张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