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文章 > 镌刻在红三十四师名录上的忠诚战士 ——— 龙岩探访张仰烈士后代

镌刻在红三十四师名录上的忠诚战士 ——— 龙岩探访张仰烈士后代

2016-05-20 16:29:12 来源:本站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的张仰烈士纪念展板

  80年前,红军长征过桂北,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 一支由闽西子弟6000多人组建和改编的队伍,从长征开始就是全军的总后卫,在湘江战役中,掩护最后一支队伍渡过湘江之后,被敌重兵截断于湘江东岸,围困于灌阳、全州一带,艰苦突围,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战争的硝烟已经久远,但闽西子弟的英勇却永远镌刻于桂北大地。值红军长征过桂北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专程前往福建省龙岩市,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红三十四师牺牲将士在册名录,探访红军英烈的后代,倾听催人泪下的故事。

  2014年9月25日,在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新罗区委党史办公室的协助下,我们见到了当年红三十四师一0一团参谋张仰烈士的儿子张玉益及孙子张敏。先辈的故事荡气回肠,言者深情,听者动容。

  血战湘江受重伤死里逃生

  在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张仰烈士的儿、孙一见到桂北湘江战役发生地的我们,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广西的好心人救了我父亲(爷爷)”。这句话在心底藏了几十年,“今天终于能对广西来的人讲了”。

  我们留意到,这是年近八旬的张玉益先生在整个采访中说的唯一一句普通话。因为讲的是龙岩当地话,之后他的讲述都是张敏作的翻译。

  湘江战役之时,张仰烈士是红三十四师一0一团的参谋,在突围中受重伤被俘。当时他还患着肺病。被捕后受尽了种种折磨的张仰奄奄一息,敌人把他当做死人扔到了荒山野外。“这一次父亲命大,遇着了广西当地好心的群众,他们用草药帮我父亲治枪伤和肺病”,这些口传的故事在张玉益的脑子里印象很深,“父亲的伤好一点之后,救他的群众又给了他一些盘缠让他去追赶部队”。

  时间已经久远,好心人姓甚名谁已无法考证,根据当年红三十四师最后的遭遇,张仰被救应该是在广西的灌阳县和全州县一带。我们将一本红军长征过桂北遗址(遗存)资料递给张老,告诉他血战湘江的几个地点。张老从随身带来的包里拿出了老花镜,仔细察看图片。看到父亲曾经流血战斗的地方,张老一时默默无语。

  红军突破湘江之后,翻越天险老山界,过龙胜资源地界进入了湖南通道。追赶部队已不可能,张仰沿途乞讨向着家乡方向走,一路艰辛回到了龙岩。回到家乡之后,张仰与邻村的姑娘陈春玉结婚,生下了儿子张玉益。

  “我是1936年出生的,那是父亲从广西回来后。”一边算着父亲的年龄,张老一边推理,“如果不是湘江边好心的广西人救了我父亲,就没有今天张仰后人的几代传承了。”

  皖南事变不幸被俘壮烈牺牲

  回到龙岩之后,张仰找到了留在闽西继续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并被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同志派到厦门从事地下工作。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闽西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仰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参谋。

  1938年3月,新四军第二支队由龙岩出发北上,开赴抗日前线。1941年1月,国民党在皖南茂林地区制造了反共的“皖南事变”,张仰在事变中不幸被俘,关押到上饶集中营。在狱中,他与同志们坚持斗争,成为狱中党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1942年2月,忠贞不屈的张仰被特务秘密活埋。

  “父亲离开龙岩的时候,我只有一岁多。”对于父亲的印象,张玉益说基本上没有,他长得怎么样,一点也记不起来。这么多年,只有一张父亲的照片,那是解放以后从家里的夹墙里找到的。父亲北上之时,将一些红军时期的物品一起密藏在夹墙里。

  “父亲在上饶集中营时给我母亲寄回过一张明信片。之后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明信片上写着:“交通断绝,将我儿养大,当为是我本身”。张玉益说,明信片上话语不多,但暗示着父亲随时可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让母亲作好思想准备。

  张玉益说,收到了这张明信片之后,多年也没有得到父亲的消息,但母亲一直不相信父亲会离开我们。她一直等着父亲归来。全国解放之后,龙岩外出参加新四军的有人回来了,说起了父亲,母亲才知道父亲早在1942年已经牺牲了。

  “母亲一个人将我抚养成人,很不容易。”玉益一岁的时候患了重病,当时张仰正接到组织的通知到龙岩白沙参加整编,他收拾好行李就马上出发了。那次玉益病得很重,陈春玉三次输血才将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红军时期母亲是中央红军医院的护士,她明白父亲已献身的事业。”

  敬佩爷爷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在《龙岩革命人物》一书中,我们读到了张仰烈士的生平。张仰1905年出生于龙岩县(今新罗区)一个贫农家里,七八岁时就跟着大人上山割草卖钱帮助家用。他家附近有一私塾,小张仰每天干完活就跑到私塾窗下听老师讲课,他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教书的先生,先生雇佣其当了私塾的书童。

  四年书童生活,挑水、扫地、敲钟,繁琐的杂活之余,张仰读完了先生的全部课程。为开阔眼界,获求知识,他先后到龙岩、漳州当学徒,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四年之后以同等学力考进了闻名省内外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

  在集美师范读书期间,张仰同时兼任了两家店铺的“账柜”,利用课余时间为店铺做好账目的日清月结,处理往来信札,他既有理财的本事,又写得一手好字好文,深得老板们的器重。

  “集美师范三年,爷爷的生活状况已有改善。”然而,当听到红军克复龙岩的消息时,张仰拒绝了老板们的“器重”,回到龙岩加入了红军,并在1932年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忠诚战士。

  小时候,在孙子张敏的眼里,爷爷是定格在龙岩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那张头像。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清明节班里组织扫烈士墓,下山之后参观纪念馆。看到纪念馆里爷爷的头像,我大叫一声‘这是我爷爷’。了解到这样一个家庭的红色背景,班主任把我奶奶请到学校讲革命故事。”张敏说。

  “以前见过爷爷的人都说他学识丰富,回村里时骑着高头大马,佩带短枪,器宇轩昂。”从前辈的口传中,张敏听过关于爷爷的不少故事。因为文化水平比较高,阅历丰富,张仰在红军和新四军里的任职都是参谋。

  从湘江边死里逃生,回到龙岩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儿子,本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张仰毅然告别妻儿,奔赴抗日的战场,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故事伴随着孙子成年步入社会,今天在张敏看来,“爷爷的故事,是一个家庭弥足珍贵的历史;爷爷的忠诚,更是值得我们每代人佩服和敬重的精神品格”。

  (中共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彭敏翎撰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