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文章 > 红军长征路上的肖家古村

红军长征路上的肖家古村

2017-05-26 11:11:36 来源:本站

在红军长征过全州的路线图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地名——肖家。这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我们分别循着中央红军军委二纵队的行军路线,从灌山经大口岩、料塘、陂塘来到肖家或循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的行军路线从石盆天坑过扒子岭、虾子塘(红军行军地图上是八子塘,应是扒子岭和虾子塘之误)也可到肖家古村。肖家人原本姓萧,后人萧肖不分,就将萧写成了肖。

据肖家今年95岁的老桂北游击队员蒋运姑回忆,红军过来的时候,是白天,当时她才12岁,与小伙伴在田垌里玩耍,是茅坪村一染布坊的老板告诉她们,村外走红军了,让她们快回家。她们往村外的山道上看,只见红军漫山遍野的开过来了。她们赶快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人都很慌乱地往山里躲。红军队伍很守纪律,对贫民百姓秋毫不犯。她的叔爷胆子大,还蒸了一锅红薯送给红军吃。红军当年经过肖家时曾在村中停留,在萧氏大夫祠设有临时救护站,还在村中做了宣传发动工作。当时村中青年肖龙富、肖老大(她叔爷的儿子)、肖庚申、肖有秀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肖龙富后来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肖老大、肖庚申不知牺牲在何处,一去无音信。肖有秀因牵挂想念家人,半途而返。红军在村中的宣传是卓有成效的,播下了桂北人民革命的火种。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北人民武装起义时肖家青年有7人参加,并在石塘乡公所打响了桂北起义的第一枪。肖家后来成为桂北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区域,村中陆续又有20多人参加了桂北游击队,其中有3对夫妻同时参加游击队,有6人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分别获得中央军委或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

肖家古村原名龙江村,明末时,全州正堂萧永奇因朝代鼎革,一时难以转回故里,遂在此定居,繁衍发展至今已有400余户,约1400人,后人即以萧氏命名该村为石塘川溪下萧家。萧永奇是湖南桂阳名士,崇祯年间进士,初任桂林府兴安县正堂,1642年出任全州正堂封五品奉政大夫。明朝灭亡后,为避祸乱,居全州山野,清顺治八年,价买同姓萧氏山场建立宅基,即今肖家古村。因萧永奇在兴安、全州为官期间,为政清廉,大清皇朝为了稳定自已的统治,特旨寻访前朝名士,顺治九年,征召萧永奇为浔州知府,升右江道御史中宪大夫,后死于任上。有清一代,萧氏后人耕读传家,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村前村后有功名甲石12对,可见当年科举功名之盛。

自古名村必是风水绝佳之地,肖家古村亦然。肖家座落于都庞岭东南之猪头源出口2公里的地方,都庞岭的龙脉往这里延伸,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村东村西水流环抱,汇聚于村东北之池塘,村里有两口四季不涸的长流古井,村东南西三面古樟古枫漫山遍野都是,古木森森,是一块绝佳的宜居风水宝地。

村中重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萧氏大夫祠,是后人为纪念川溪萧家开基始祖萧永奇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大夫祠古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约六亩,上下两座,每座相套三进。下座毁于战火,现存上座也已破损不堪。

祠堂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陶塑瓦脊,五彩斑斓,檐角高耸,雕塑一坐猴,活灵活现。两边采用线条优美的锅耳山墙,墙脊上盖陶瓦。门前原有一对石狮,大门宽4米,门坎高一尺五。祠堂大门正对面有一个约二十亩的池塘,水最深处约3米,常年有三支活水流入,水色碧绿,绿树与村庄倒映其中,美不胜收,池塘内盛产鱼虾螺蚌,夏天是少年孩童的消暑胜地。大夫祠前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四季长流不断,水质清纯甘冽,红军曾在此饮水和歇息。

 

红军走过的肖家村通往石塘的钉子石湘桂古道

 

肖家95岁的女游击队员讲述当年红军经过情况

 

肖家村古井

 

肖家村清乾隆萧氏大夫祠


(王子豪   肖明英)

责任编辑: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