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鸿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是桂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桂 林县支部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苏鸿基,又名桂联,字子固,1898年9月25日出生在广西灵川县潭下苏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十岁才上小学,且常因家事而耽误学习。但他勤奋好学,聪敏过人,非常喜欢写诗文,别人或老师一讲他就很快地领会了,其父看到儿子这么聪明能干,决心送他到城里深造。1916年,年已18岁的苏鸿基考取了桂林桂山中学。在学校,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钦佩。
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曹锟贿选,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意识的苏鸿基,把愤怒的心情投在笔上,积极在班内、校内的墙报栏上写文章给予抨击。他的爱国行动,得到老师和广大同学的支持。这样,他在全校出了名,并逐步成为全校学生中的骨干。1918年他又与李铭勋,李征风等各校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桂林学生爱国会”,并被选为领导成员。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消息传来,桂林各大、中学校的学生热烈响应,他们在学生爱国会的率领下,举行罢课、集会,并组织了盛大的示威游行,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桂山中学在苏鸿基 的带领下,组织了宣传队,上街和到公共场所宣传、讲演, 高呼反帝爱国口号,查封奸商仇货(日本货),不遗余力地日夜奔忙。
随着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深入发展,为了便于组织和加强斗争,全国学生总会在上海举行代表会议,桂林学生选派粟丰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决定将全国不同名称的学生组织一律改称为学生联合会。会后,桂林学生依照决定,将原来的桂林学生爱国会改为桂林学生联合会,设正副会长和干事, 苏鸿基被选为干事。学联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帝斗争,苏鸿基与李征风等学联领导成员,积极组织学生检查队,深入商店、码头,检查仇货。他们还将检查到的仇货拉到王城当众焚毁,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然而,斗争是复杂的,一些不法奸商顽固反抗,他们藏匿仇货拒绝检查,有的将仇货商标改换成国货商标继续出售。在检查中,五洲药房和马永顺百货店的老板唆使店伙计同学生检查队发生冲突,马永顺的老板又到法院去诬告学生侵犯他的营业,企图寻求法律庇护。苏鸿基和李征凤等学联的领导成员研究,组织了各校学生,团结一致,齐集到法院门前示威抗议,通过抗议和说理斗争,法院不敢传讯学联领导人。后来只好请学联代表入座谈判。在谈判桌上,苏鸿基等学联代表据理力争,彻底揭露马永顺百货店的不法行为。结果,法院在学生的正义威胁下被迫要马永顺老板向学联道歉,保证不再售"仇货"而结案。通过这场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广大学生的革命斗志。
在“五四”运动中,苏鸿基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迪,思想激进,和他一起的同学中,有些则逐步转向保守,这就产生了思想斗争,尤其是学联内部激进与守旧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苏鸿基在这场矛盾斗争中,坚决站在进步势力一边,与李征凤、谢铁民、黄成业等一起重新组成新的政治团体——新中国学社,并于1921年秋在县文庙(今湖滨饭店处)正式成立。学社成立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庙前大牌坊上“德牟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字刷掉,而后写上“新中国学社”五个大字。它标志着学社与封建意识绝不相容,体现了社员们的不妥协精神。学社“以结合同志,砥砺身心,研究学术,参加救国运动为主旨,以平等、博爱、互助、自由为信条;以吸烟、酗酒、赌博、宿娼为禁例”。学社办有 社刊〈半月刊〉,介绍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发表社员创作的作品。同时开办补习学校,设置文娱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存放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版的风靡一时的各种新思潮的刊物,这给当时学社社员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苏鸿基等学社的主要成员企图把学社办成乌托邦式的新村,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共同劳动,平等、团结,虽然他们这种尝试终告失败,但他们敢于实践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他们热烈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行动,对于当时桂林新思潮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1921年12月,孙中山率师北伐到达桂林。苏鸿基参与迎接并聆听了孙中山所发表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北伐大义和“知难行易”的演说,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尤其是他随学社的领导成员去谒拜孙中山时,孙中山对他们非常关心地说:“你们想研究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最好先从研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起。我现在也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觉得今后的革命非以俄为师不可”。孙中山的教诲,给苏鸿基探索革命真理指明崭新的道路。此后,他转入学习马克思和列宁主义,并在编学社的社刊时,开始注意对列宁、对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研究,使学社成为广西知识青年最早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之一。
1923年冬,由于军阀盘踞,兵匪横行,社会动乱,新中国学社在桂林连遭兵匪袭扰的情况下解散。许多社友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寻找革命道路而分赴梧州、广州、北京、上海求学或工作。苏鸿基离开桂林到达梧州。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革命蓬勃发展,广西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也日渐接近广东国民政府。在这种形势下,苏鸿基经人介绍进入梧州报社工作,他在报社里担任编辑,积极宣传和报导国共合 作的大好形势。1925年初,裴邦焘、李任仁在桂林筹组国民党桂林县党部,他们对苏鸿基“五四”时期在桂林的活动很了解,即叫苏鸿基回桂林协助工作,苏鸿基回到桂林后,积极协助裴、李,宣传三民主义,宣传国民革命,宣传打倒军阀,为国民党桂林县党部筹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5年冬,苏鸿基离开桂林,到梧州广西宣传员养成所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认识并熟悉了教官谭寿林(中共党员,梧州地委书记)。当他从谭寿林那里得到《共产党宣言》时,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久即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入党后,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学习和工作,并担任了《火线月刊》的编辑,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传北伐、宣传农工运动,并参与发起驱逐右派所长杨文诏的学潮,迫使广西当局免去杨的职务。1926年6月底养成所解散,学员全部结业。苏鸿基受中共梧州地委的派遣回桂林工作。苏鸿基回到桂林后,即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了县党部青年部长、《民国日报》副总编辑。此后,他以县党部青年部长和《民国日报》副总编辑的公开合法身份,积极协助李征凤开展筹建党组织的工作。经过短时间的筹备,1926年7月下旬,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桂林县支部干事会成立,李征凤被选为书记,苏鸿基被选为宣传干事。
支部成立后,苏鸿基和支部领导成员经过分析,认为桂林的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当前的形势是我们党应当用国民党这面通俗的、现成的、易于被群众所接受的革命旗帜去宣传组织群众,使我们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变为广大群众的行动,推动革命向前发展。苏鸿基首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民国日报》这个舆论工具,不仅自己亲自为报纸撰文,而且大量刊登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进步人士的文章,使《民国日报》刊登的大都是宣传国共合作、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传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想,宣传农工运动,宣传北伐战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等革命内容的文章。这对于团结教育桂林的广大群众,推动桂林群众运动向前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苏鸿基还接受了桂林妇女解放协会的建议,在《民国日报》上创办了《妇女先锋》副刊。这个副刊锋芒直指封建势力和传统的旧道德观念。它号召广大被压迫的妇女起来反对封建旧礼教,反对买卖妇女,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妇女的革命斗志。其次,苏鸿基积极协助李征凤开展青年运动、发展团的工作。他利用自己担任国民党县党部青年部长的有利条件,深入学校开展对青年学生的宣传鼓动工作。裴邦焘是他旧时好友,思想进步,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当时又是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于是苏鸿基决定选择这个学校作为开展青年学生运动的重点,并派原二师毕业的学生廖骏、李芬华等回到二师开展工作,他们在校长裴邦焘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将学生发动起来了,校内民主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在独秀峰脚下“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勇敢上前,稳住脚步,要高举少年的旗帜。我们是工人和农民的少年先锋队”的革命歌声回荡整个校园内。二师沸腾起来了,独秀峰顶的凉亭及二师的大门、围墙被刷上象征"革命"的红色。在二师的影响下,全城各校学生都起来了,他们在中共桂林县支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参加各种实际斗争。在斗争中,涌现了大批学生骨干。苏鸿基将年纪较大的骨干分子培养吸收入党,对于年纪较小,还不到入党年龄的积极分子,及时指示团组织将他们吸收进来。这样, 党、团队伍迅速扩大,特别是团员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了40多人。1927年8月初,经共青团广东区委批准,在桂林皇宫街19号廖骥家成立了共青团桂林地方执行委员会,下辖 5个团支部。第三,发动工农运动。在发动青年学生的同时,苏鸿基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逐步认识到,光有青年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革命的力量是不足的,是难以赶走帝国主义,难以打倒军阀的。因此,他与李征凤等密切配合,深入到工人和农民之中,向他们宣传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革命道理,教工人、农民识字、教唱革命歌曲,启发和提高工人、农民的觉悟,培养工人、农民中的骨干,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帮助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因原来国民党也建有一些工会)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在苏鸿基等的艰苦工作之下,桂林各行业工会都建立起来了,城郊农民协会也成立起来了,并使它直接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第四,苏鸿基还特别关心和支持妇女的解放斗争。他对妇女在旧社会所处的地位和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1926年“三·八”节期间,那时还在梧州广西宣传员养成所学习的苏鸿基,抱着关注妇女解放的心情给桂林妇女写了一篇题为《三·八日敬告桂林妇女解放协会和女界联合会》的文章。文章热情赞扬了桂林妇女勇于冲破封建羁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号召妇女组织起来,参加革命,打破一切束缚和迷信,在争取革命的胜利中谋求自己的彻底解放。他回桂林担任党支部的工作后,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帮助完善妇女协会的组织,关心妇女干部的成长,积极培养和吸收女同志入党、入团。并与李征凤商量决定,在《民国日报》上免费为妇女刊登离婚启事,为妇女伸张正义,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妇女的解放。
苏鸿基在桂林的工作时间是短暂的,但他谦虚谨慎,尽心尽力工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他在支部领导成员中年龄最大,他从不以老自居,而是按组织的分工,努力把党的工作做好。他与支部的领导成员齐心合作,努力搞好党、团的建设工作、青年学生工作、妇女工作和统战工作。使桂林党、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普遍建立,国共合作局面良好,民众运动蓬蓬勃勃的发展。这是苏鸿基和党支部的领导成员团结合作有效工作的结果。
正当桂林革命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于1927 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民党桂系李、黄、白集团紧步蒋介石的反革命后尘,在广西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
以刽子手黄同仇为首的桂林区“清党”委员会,于4月下旬以召集开会为名,将苏鸿基扣押,同时被扣押的有中共桂林县支部书记李征凤,国民党左派人士裴邦焘。他们被捕后,关押在旧藩台衙内城防军余子芳团部。接着《革命周刊》、《民国日报》、《教育日报》也被查封或被接管,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桂林山城。
苏鸿基在狱中,镇定而坚强,不管敌人如何威逼利诱,要他承认“谋反”的罪行,要他供出组织和同志,都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知道自己是敌人捕杀的重点对象,不免一死,他决心以身殉党。残暴的反动派终于在1927年10月14日对苏鸿基下了毒手,将他杀害于桂林丽泽门外(蒋翊武纪念碑附近)。同时在一处遇难的有中共桂林县支部书记李征凤,国民党左派人士裴邦焘。当敌人推他们走到蒋翊武纪念碑时,三人同时高喊:我们不走了,你们要杀就杀吧,革命者是杀不完的,我们的仇自有人来报。临刑时,敌人压苏鸿基跪下,他怒视敌人,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立而不跪,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革命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28岁。